位老货币孔卡块链一人的从穿到区观察加密
说起科技进步的轨迹,我父亲这个老IT人绝对有发言权。1979年他在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时,整天面对的可不是现在的触屏电脑,而是成摞的穿孔卡片。那时候连互联网这个概念都还没成形,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会发展成现在这样? 记得有次和父亲闲聊,他回忆起80年代中期之前,根本没有"互联网"这个统一的说法。那时候更像是诸侯割据——银行有自己的网络系统,高校搞自己的教育网,企业则在搭建内部网络。直到后来TCP/IP协议逐渐统一江湖,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诞生。 有趣的是,当年的科技巨头们可没少打小算盘。微软、IBM这些公司都想打造自己的"围墙花园",要不是开源运动和标准化协议的崛起,我们现在上网可能还得像选运营商一样选择网络服务商。 现在的区块链行业发展,简直和当年的互联网如出一辙。各种公链就像当年的局域网,都在争着制定自己的标准。以太坊、Solana这些项目,不就是当年Novell、AppleTalk的翻版吗? 不过区块链有个独特优势——原生代币经济模型。这让底层协议首次具备了价值捕获能力,不像TCP/IP协议那样只能做个默默无闻的基础设施。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以太坊合并后的通缩模型,这招确实高明,让协议本身有了保值能力。 父亲总爱用"创造性破坏"来形容科技泡沫。98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时,他正在硅谷工作。那些只靠PPT融资的公司倒下了,但Google、亚马逊这样的真金白银却浴火重生。现在的加密货币市场不也正在经历这个过程吗? 老爷子对现在的区块链创业者有个精辟的评价:"他们还是群孩子,等他们开始像成年人一样思考时,区块链才能真正改变世界。"这话虽然直接,但细想确实有道理。技术成熟需要时间,当年互联网从ARPANET到万维网普及,不也花了30多年? 有意思的是,老一辈科技人反而更理解区块链的价值。像马克·安德森这样的互联网先驱,现在都成了坚定的加密货币支持者。反倒是某些Web2时代的既得利益者,对新事物总带着批判的眼光。 说到底,技术创新从来都是螺旋上升的。从穿孔卡到云端计算,从局域网到元宇宙,历史的轨迹总是在重复中前进。加密货币或许还要经历几次泡沫和寒冬,但就像我父亲常说的:"好东西总会留下来,只是时间问题。"互联网的野蛮生长史
加密货币的"重蹈覆辙"
泡沫与新生
新旧思维的碰撞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从草根到生态:Canto Network如何用免费重塑DeFi未来
- MPT该退休了?我们找到了更高效的智能合约存储方案
- 香港金融圈的Web3突围战:一场豪赌与转型的艰难博弈
- 狗狗币:一场充满惊喜与风险的投资冒险
- 以太坊惊魂记:从2080到1940的过山车行情,我们该如何应对?
- AI江湖风云录:百模大战背后的商业暗战
- 重磅!GCW链界智选即将开启全球内测,这个项目到底有多硬核?
- 比特币破3万大关在望?这几点原因让多头更占上风
- 9月11日BTC/ETH行情观察:市场正在酝酿新动向?
- 一位币圈KOL的血泪史:440万亏损换来的5个投资真理
- BigTime爆红背后:链游行业的十字路口
- 从比特币先驱到加密货币大盗:Jimmy Zhong的双面人生
- 加密货币监管风向突变:美联储取消银行加密业务专项监管
- 72.5亿美元空投盛宴:Linea生态全攻略
- MATIC的困境:表面上涨背后暗藏抛售危机
- 比特币四年一度的财富密码:减半行情背后的投资逻辑
- 上市公司扎堆囤比特币:绝地求生还是饮鸩止渴?
- 比特币ETF搜索热潮:散户投资者的热情正在爆发
- 数字货币市场迎来关键转折:一场蓄势待发的牛市盛宴
- 以太坊真的走向中心化了吗?Consensys研究揭示的真相
- 搜索
-